对不起最近拖更了!会努力赶回来的!
全文 2163 字,阅读约需 5 分钟
三段思考
“稍后再读”让稍后要读的越来越多
我只能读完1/3我想读的东西
AIGC时代下的内容供给与消费
两篇文章
一块伴随 Apple 20 多年发展的小磁铁
欧美凭什么享受高收入高福利还那么闲?
一个问题
“欢迎导盲犬进入”是给谁看的?
三段思考
“稍后再读”让稍后要读的越来越多
思考触发器:
今年过年的时候,我搭建了一套自己的内容阅读流:将各种要读的内容统一塞到Cubox这个产品中,在一个地方看所有的内容。
我本以为,找一个工具保存好自己要看的所有内容,会降低自己的信息压力。遇到需要看的东西,直塞进去就好了。
曾经遇到一篇文章,我需要大概浏览一遍,再决定是关闭/浮窗/存档到笔记工具中,相当于每篇文章都需要几十秒到几分钟的时间来筛选。
现在遇到一篇文章,我会打开,用一秒钟思考一下值不值得看看,然后塞进收集箱里。只有极少数的文章会选择当场阅读。只要我把文章塞进了收集箱,就仿佛自己已经看过了,没有了FOMO(Fear of Missing Out)的压力。
而这导致了一件可怕的事情,假设每天上网的时间有限,原本每篇文章都要翻一翻的我,现在只需要一秒钟就可以把文章丢进收集箱中;但是可供筛选的信息近乎是无限的,筛选效率的提升导致我筛了更多信息到“稍后再读”中。
于是,现在我的收集箱和“已阅”是这样的:
所以,更高的信息处理效率并不会减轻信息的压力。因为内容的供给量是非常大的,提高信息的处理效率会让人处理更多的信息。
就像迷失在一片无边的沙漠中,跑得快并不会提高活下去的可能,跑得快也不会减轻内心的恐惧。想对抗信息的焦虑要调整心态,只优化工具是不够的。
我只能读完1/3我想读的东西
我在读书这件事上,是没有过多的焦虑的,不会觉得少读几本书就烦躁。
经过了几年的书单统计,我保持一个比较放松的状态,每年能读完的书大概是30本;而我每年买的书,会有很多本。
后来我粗略估计是:我每买三本书,有一本能看完。
但是也不能少买那两本,因为我只看完1/3,然后就忍不住买新的书了...
这个神奇的比例也出现在了我的“稍后再读”清单中,1800条内容已读600+条。
虽然我每周努力看or整理,但收集箱里待读的内容,依然以100条/周的速度净增长着。
经常还会出现滚雪球式阅读,一篇文章引发了“一片的文章”。
附松鹅之前发的书单:
AIGC时代下的内容供给与消费
思考触发器:
AIGC 的时代,内容产出的门槛降低了很多。我在去年10月写了一篇AIGC的文章并且用Dall·E配了图,直观感受到了AI的力量。
伴随着太多东西看不完的焦虑,我也在想AIGC时代下内容、内容分发和内容品牌会发生什么变化。
首先,AI会大幅提升内容的生产效率,提高生产力。其中根据人和AI的分工程度,会有AI作为辅助工具、作为核心内容提供乃至完全由AI生成内容。在极致的发展下,未来AI可以根据每个用户的需求个性化生产内容。
供给侧生产力的极大提升,甚至可能会让内容的双边平台变成单边的平台。平台方可能会从苦苦哀求创作者变成专心调教好模型的参数。
而从内容的消费者来看,一小部分人会主动寻找AI的辅助,获得更强的内容消费能力,让AI先过滤一遍内容,提高内容含金量(内容筛选、提纯等);而绝大多数人并不会主动选择,还是会栖息在某些内容平台上,消费的内容取决于平台的分发。
用户只是为了消磨时间,并不追求效率;而且人脑的内容消费能力提升是有限的。一点五倍速的剧还可以看看,八倍速就非常难了(但不是不行,盲人操作手机的时候,提示语的播报可以到八倍速)。
在社会没有发生太大转变之前,人用来内容消费的时间(也就是现在的屏幕使用时间)是有限的。但如果AI取代大量工作,人们就可能会有更多时间来消费内容了,走进“美丽新世界”。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总结我的想法:
内容消费量 = 人数 * 人均内容消费时长 * 人均内容消费速率
人数:抖音DAU已经很高了,按人口看,在国内只有不到两倍的空间了。 人均内容消费时长:人均内容消费时长看似有空间,但奈何大家要打工。如果有朝一日,大家都不需要打工了,人均时长还会有几倍的提升。 人均内容消费速率:大部分用户提升动力不足且人脑提升有限。
所以从内容的消费侧来看,我认为内容的消费总量会缓步提升,在AI取代大量工作后,大部分人类进入“美丽新世界”,内容消费量会大幅提升并达到峰值。
AI的时代,内容的生产力会有大幅提升,而内容消费力会有缓慢提升。所以这中间内容的分发就会显得尤为重要。
内容本身的品牌(降低交易成本)、内容分发的平台都是很重要的议题。
太晚了,想一想,下周再写!
两篇文章
一块伴随 Apple 20 多年发展的小磁铁
苹果在早些年创造出了非常多美妙的设计,很多成为了产品设计的新标准。足够简单,足够好。这篇文章在介绍 Apple 发展的20多年中与磁铁相关的设计,电脑的开合、遥控器以及MagSage等等,很有意思。
地址:https://sspai.com/post/78708
“阅读原文”也可跳转。
欧美凭什么享受高收入高福利还那么闲?
这篇文章非常通俗地讲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区别,以及发达国家的转移支付体系。希望舆论可以逐渐意识到资本不是万恶的,也会做一些好事,也会创造很多就业的。
打掉了资本,也打掉了一群人的工作。
一个问题
“欢迎导盲犬进入”是给谁看的?
莫非...导盲犬识字?
随手点赞在看,为周更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