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看了很多文章,反而读的书没那么多了。一年下来有二十几本书,但值得多写一写。
全文约 3534 字,阅读约需 9 分钟。
一年只推荐一本的五星书!
《华杉讲透孙子兵法》
华杉著 / 豆瓣 9.1 分
一句话评价:打仗、做生意和做产品是相通的。
我小时候挺抗拒看《论语》、《孙子兵法》这类全是道理,云里雾里,对生活和打游戏的指导价值不大。游戏里的敌人都是咔咔干,不看我有没有空城计。我能看懂传世一百多年的经典有啥好,但不太能理解传世两千年的好在哪儿。
今年看了华与华的一些书,其中一个被反复讲的案例就是这本《讲透孙子兵法》,封面大黄色、大字,在书店里一眼就能看到。又有朋友强烈推荐,于是今年便看了看。
这本书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道理是:尊重常识。
能打赢再打,打不赢就别打。以多胜少是常识,没记在史书上。以少胜多的仗都记在史书上了,但是上面的一堆偶然和侥幸少一个也不行。不尊重常识总想复刻传奇,就是死路一条。没有人能创造出来那么多偶然的。
还是要扎扎实实分析基本面的,要有奇兵,但不能 All in 奇兵。只有奇兵,那奇兵就成正规军了。有诡计有奇兵,但是不能完全靠着他们。
打仗、做生意和做产品都是这样,要尊重常识。
产品经理做了几年,就容易陷入到一些牛角尖的场景里出不来,很努力,但很违背常识。我时常能看到这样的产品设计,甚至能脑补出来为啥会这样设计,这位同行经历了怎样一番深思熟虑痛苦割舍,最终为了一个小的边界场景的体验,把核心场景做了将就。
刚做产品的人感受不到这个,因为满脑子都是常识,也想不到什么边界情况;工作近十年的产品多少悟到了这个道理,不细想反而更好,该割舍的割舍,该牺牲的牺牲。
所以给刚做产品的同学讲“一秒变小白”的道理没啥用,因为他没啥经验,都不用变,本就是小白。要给那些每天想很多的人说:“要尊重常识”。
再放一段很有意思的话,应该会让 FOMO 的人一下非常想看这本书。
学习兵法的痛苦是对方也懂兵法,学习博弈论的痛苦是对方不懂博弈论。
因为兵法是要我赢,对方也懂,就不容易赢。
博弈是追求共赢,对方不懂博弈论,你能算出来双方共同的最优解。他却不懂,不会算,结果把你拖下水两败俱伤。
四星推荐
《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
张维迎著 / 豆瓣 8.2 分
一句话评价:所谓企业家精神,就是能创造条件解决问题
从前两年看中国当代的经济改革历史后,逐渐了解了一些中国的经济学家。不同学派的想法很不一样,万幸的是这些声音还都能看到。我在阿那亚刚好遇到了张维迎的签名本,所以先读了读。
一般各个学派的讨论的观点都比较激进,话比较满,把话说到 120 分,但作为普通人辩证地想想,吸收个 80 分的内容就很好了。
这本书不断强调企业家和企业家精神的重要性,所谓企业家精神就是敢创新、敢冒险。不是在有限条件下的解题,而是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去创造条件来解决问题。但企业家是需要土壤和机制来保护的,所以像吴晓波的年终演讲,每年都在讲企业家的重要性。
我们要相信企业家能办好企业。
——吴晓波《吴晓波2023年终秀》
这就像保护环境和珍惜野生动物一样,普通人虽然不能影响很大的东西,但了解了解总是好的。
《聪明的阅读者》
阳志平著 / 豆瓣 8.6 分
一句话评价:国产《How to read a book》,书单不错
阳志平有很多关于心智理论的讨论,这本书结合了他对心智的理解,讲该如何读书如何选书的。像是当代中国版本的《How to read a book》,讲文本的细读、抽样读、主题阅读等等。
看过读书的方法论和真·好好读书还有很大的差距,绝大多数情况其实是没找到合适的书,没找到合适的时间读书。
所以我觉得这本书包含的“通识千书”的价值更大,把各个领域比较经典的书都列了出来。
不过,一个人一辈子几十年可能也就读个千百的书,一下子把这辈子要读的书都列出来了,感觉还是有点怪怪的。还是要给自己的阅读留一些不确定性,给自己邂逅书的机会。
值得一读的三星书籍
《马斯克传》 沃尔特/豆瓣 8.6 分
《马斯克传》里包含了很多事实和信息,作者在用尽量客观的方式按照时间叙事。但流水账式的叙事不太方便记忆,我中间几度忘了自己看到哪里。
这本书让我对马斯克有了一个新印象:工程直觉极强的疯子。
如果说乔布斯的偏执是在用户体验上追求极致,那马斯克的疯狂则是从体验到实现细节的(需要一个比不顾一切更猛的词,备选 丧心病狂)。
马斯克会在流水线上挑战一切,为什么要有这个零件,能不能干掉?为什么要冷却这么久,能不能短一会儿?大家支支吾吾讲不出来的时候,就干掉这个东西试试。
做产品,加东西是很容易的,不加东西是挺难的,删东西是非常非常难的。A 部门有一点担心不想背锅,B 部门觉得对自己没啥影响,也不想替 A 部门背锅,于是就同意加了一个零件。C 部门和 D 部门有一些利益冲突,妥协的方式是让 E 部门加个兼容逻辑(零件),这样 C 和 D 的利益诉求都满足了。
一个又一个决策,让产品越来越庞大和臃肿。
马斯克是从宏观到最微观的层面,质疑一切,为了降低成本愿意尝试删掉各种零件;为了降低重量,敢尝试不同的材料。
只是质疑一切还不够,那可能只是个喷子。马斯克强的点在于他的工程直觉极强,多数决策都是对的。而且因为太过疯狂,大家心里预期都是肯定会出很多问题,结果发现没那么多问题,竟然真能用,进而显得是个“牛逼的决策”。
在软件上想砍掉一些组件和功能都不容易,马斯克这砍的可是火箭上的螺丝钉,很疯狂,很有意思。
最后,如果谁再写一版马斯克的传记,可能按照主题拆开几个篇章会更好。特斯拉、SpaceX 和感情经历等等拆开,每个主题从头讲到底,略微涉及其他主题的相关内容,结构更清晰,印象也更深。
《换届》 张平/豆瓣 6.8 分
在体制外,我对体制内的运作逻辑充满好奇。只看运作逻辑,不看案例是很难想象出来运作的样子的。我对这本书多一些偏爱,因为我也不是雷厉风行强硬派的人,更多在观察,关键时刻容易犹豫。我看杨鹏的每一步动作都觉得挺好的,然后发现“卧槽!居然要这样!” 很有意思。
《我在北京送快递》 胡安焉/豆瓣 8.2 分
《豆子芝麻茶》 杨本芬/豆瓣 8.6 分
《乔布斯、禅与投资》 李国飞/豆瓣 6.8 分
《微信背后的产品观》张小龙/豆瓣 8.8 分
这本书被提到了太多,本不想加评论的。但最近有一股声音在讨论把视频号放到微信的几个主要 Tab 上,一通分析,煞有其事。
但这本书里就讲了微信关于底部 Tab 讨论的故事:
腾讯的一位负责技术的老板 Tony,非常喜欢和业务团队讨论产品设计。Tony 非常多次提过在微信底部多加一个Tab,这个需求那个需求的,听着都会有点合理。后来小龙和 Tony 达成了一个君子协定,就四个Tab,不要加第五个。
《华与华方法》 华杉、华楠/豆瓣 8.7 分
《超级符号就是超级创意》 华杉、华楠/豆瓣 8.1 分
华与华和江南春,这三个男人在 2023 给我一通洗脑对品牌和市场的理解,挺有意思的。
如果用一句能落地的话总结我看了啥,那就是:
“做个最大字儿的广告,要大!要突出!
《冯唐成事心法》冯唐/豆瓣 7.4 分
《从 0 到1:开启商业与未来的秘密》 彼得·蒂尔著 / 豆瓣 7.5 分
《幕后产品》王诗沐/豆瓣 8.3 分
shimu 的旧作,有很多产品功能的思考。相比于《俞军产品方法论》有更多具体的细节,更“抓得住,摸得着”。
画了很多线,以后有机会整理一下发出来!
《创意选择》肯·科钦达/豆瓣 8.0 分
作者讲了自己和乔布斯工作的经历,包括 iPhone 的虚拟键盘的设计过程。
前些天有人发了一个“初代 iPhone 评测视频”,我写了这样一段话:
这个视频很有意思,推荐产品蝗虫们都来看看
“iPhone,他是一个有点惊艳,但更多是鸡肋的产品”
看了以后会更容易意识到自己的平庸。
当回到那个时间点,你做产品设计敢放弃实体键盘吗?敢放弃可更换的电池吗?敢顶着打字费劲的骂声坚持做虚拟键盘吗?
很难,非常难。
天才还是疯子,可能只有后验才知道。
推荐《创意选择》这本书,作者讲的是自己和乔布斯共事的经历,其中就包括了 iPhone 上的虚拟键盘的设计过程,挺有意思的。
《读库 2300-2306》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读库是一道分隔工作和生活的绿化带。
直到,我看到 2305 的第一篇文章叫《人工智能忧喜录》。
破壁了。
读库一直是我的睡前读物,非虚构写作,朴实的文字也有跌宕的剧情。远离一线城市的喧嚣,夜晚飞到夜宵摊旁,桥洞下,听这个世界的真实故事。比如《我和父亲在工地》的故事就很有意思,以儿子的视角看工地的生活。
《多谈谈问题》吴琦等/豆瓣 8.6 分
《死神捞到一条金鱼》 布莱恩·雷/豆瓣 7.9 分
《藏书·家:爱书人与他们的理想书房》尼娜·弗洛登伯格/豆瓣 8.6 分
投电梯广告上,重复!重复!使劲重复!”
今年理解最深刻的是:
只有你经历过一些事了,才能懂一些道理。没经历就是理解不了,讲是很难讲懂的,要相信时间,过两年再看看。
上面这个道理也得经历过了“经历了一些事儿”-“突然发现一个自己熟背的道理是什么滋味”的过程才能懂。
可以说是“元道理”了。
往年书单合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