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组织才能看到产品的未来|鹅库 2317

看组织才能看到产品的未来|鹅库 2317

松鹅 · 2023-12-03
  • 三二一,鹅库觅

  • 全文 1846 字,阅读约需 4 分钟

  • 三段思考

    • 看组织才能看到产品的未来

    • 表达和做事,是两个不同的技能点

    • 科技在不断把远方带到眼前

  • 两篇文章

    • 《AI中的1岁和18岁》

    • 《观察LLM应用早期团队的决策架构》

  • 一个问题

    • 组织的方法论该如何借鉴?


三段思考

看组织才能看到产品的未来

在不同时期,我和我身边的朋友们对一个产品评价的维度在不断变化。

本科的时候,计算机专业的同学们热爱学习,崇尚技术。再复杂的产品只要有能满足需求的功能,就是好的。所以 Telegram、QQ 这类功能多、有更大自定义空间的产品就比微信好。

毕业以后开始做产品,我逐渐理解,能让用户用起来的产品才是个好产品。堆积更多功能,反而会让用户学习成本提升,导致产品不好用了。

最近的一年多,我开始意识到,组织对产品的影响要比技术和产品设计本身更大

一个产品接下来怎么发展,并不是某个产品经理决定,而是整个组织运转了之后产生的结果。

可能因为 KPI 的压力大,所以会很一些“恶心”但对 KPI 有用的操作出现;可能产品的决策都在老板身上,所以产品的发展完全看老板的价值观;可能技术团队只想搞技术突破,不想配合做产品迭代等等。

产品不仅仅是个产品,更是组织的体现。

所以,在我看来,只要能看清一个组织的运转逻辑就能对这个组织未来做出的产品有个大概的判断

“那怎么知道一个组织的运转情况呢?”,一个朋友接着问我。

如果从外部的视角看组织运转,非常难。

但是我想到了可以获得一些视角的思路:问问团队里比较 junior 的人感受到的决策逻辑

看看自上而下的决策有没有和一线的人对齐,看看自下而上的提议在哪层做决策(被否决/被推进)。

这是个完全不同于 CEO 的视角,没有宏大的叙事,只有这周一下午做什么、周五能不能按时下班去 party。

表达和做事,是两个不同的技能点

思考触发器:

在创业团队做的事情很多很广,大家都很忙,会有很多要自己做的决策;做了很多事儿以后,对表达和做事有了一些新感悟。

表达需要在一两个点上出彩。

找到一个 90 分的点,就能讲一个好故事。泛泛讲一堆 60 分的点,大家听不到重点和亮点,表达的效果反而不好。

做事需要持续、稳定并靠谱的决策

做事面对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连续决策,这些决策组合在一起影响最后的结果。想把事情做好得让重要决策都是 80 分以上,出现一个 59 分的重大决策就会要命。

一些牛逼的企业家这两点都做得很好,能说能做。久而久之,大家感觉能说和能做差不多,能说的人做事应该也不差。

但其实 45 * 45 分 * 90 分 的决策效果不如 60 分 * 60 * 分 * 60 分。

科技在不断把远方带到眼前

思考触发器:

有天和朋友聊 Vision Pro 的体验,抛开具体的产品和体验细节,我突然有种神奇的感受。

我突然感觉,远方在变得更近了。

我们要坐很久飞机,走很远路才能看到的风景,距离我们越来越近了。

从前慢,只能文字表达震撼;后来,人类有了绘画、摄影和视频。


再后来,远方走进了 Feed 流里。

远方在我们眼前展开,从 3.5 英寸到 6 英寸,再到 75 英寸和全视野覆盖。

风景充满了视野,我们逐渐沉浸其中。


未来,地球上的风景很快被每个人看尽,山水变得枯燥平庸。

人们想要更强的视觉刺激。

看完现实的远方,接下来是想象力的远方。

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创造的风景继续冲击着我们。


不知道未来会发生什么,

但谁不想看到更远的远方呢?

两篇文章

《AI中的1岁和18岁》

这是最近看到的很不错的一篇 AI 讨论的文章了,借鉴移动互联网的经验,也探讨 AI 时代下的新的变化。

“移动互联网的四类机会:手电筒、汤姆猫、91手机助手、抖音快手”

《观察LLM应用早期团队的决策架构》

我在上面提到了我觉得组织很重要,提供了一个观察组织的思路。刚好也看到了这样的一篇文章,讨论决策架构的文章,很有意思。作者推荐的思路是通过核心决策的角度来观察。

“我认为核心决策圈的标准是:能在几乎没有实质证据和数据的情况下,就能让核心决策圈的其他人相信他在自己专业方面的判断,让其他人在该“专家”的专业方向上接受与他们自己原本观点不同的观点。

一个问题

组织的方法论该如何借鉴?

在我意识到组织的重要性后,就花了一些时间在观察和思考。我发现组织这件事很复杂,因为组织里的每个人都不一样,两个组织里身处同一个位置的人也很不一样。

没有一模一样的人,也就没有一模一样的组织。

很多经久不息的组织是长出来的,这些组织会总结出自己的经验,自己的方法论,自己的价值观。

但其他组织直接搬过来用,大概率会出问题。因为这套方法论可能是依靠了伸出某些位置的某些人的特性,即使有同样的位置,人不一样,结果可能也不一样。

那么,组织的方法论该如何借鉴呢?还是说没办法借鉴,只能慢慢长出来?

随手点赞、转发,松鹅的更新充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