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的鹅库终于开始更新了!!!
全文 2372 字,阅读约需 5 分钟
三段思考
人少羊多下班早的新西兰
“一事两面”的生产力和消费市场
找对市场,顺“市”而为
两篇文章
《年报季中的真实中国 2024》
《大模型的扑克牌:独家内幕故事》
一个问题
如果未来依然产能过剩,势不可挡的 AI 会带来什么?
三段思考
人少羊多下班早的新西兰
思考触发器:
五一假期,我飞去了新西兰,一个位于南半球正处在深秋的岛国。
我发现看了别的国家的“不一样”后,能对我们国内的情况有更深的理解,差异让人产生思考和更深的理解。
新西兰的城市化程度很高,全国500万人口,奥克兰一座城占了150万,第二名的基督城只有三十余万人。而我们旅游常去的地方,拥抱自然,人烟很是稀少。
我们落地在了新西兰南岛的皇后镇,虽是旅游重镇,但常驻人口也就四五万。深夜到达,仿佛回到了同纬度不同半球的东北乡镇,抬头是繁星,低头在路上看不到一个人。
这种“没什么人”的感觉贯穿了整个旅程。
路上没什么人,方圆几百米没有第二辆车,所以适应左侧通行这件事也没太大压力。路上最常见到的生物是牛、羊、兔子和吃得胖胖的鹰。
游玩的景区没什么人,无论是游客还是工作人员。在中国的一些景区外,人多地少,一个大妈拎着一根用条幅攥成的绳子,就可以在一片泥土地上收停车费。如果你没停好,她还会指挥你停得紧密些,别耽误她多收一辆车的钱。景区的停车场已经满了,她这片土地是停车最好的选择。
新西兰的景区,不仅很难看到有所谓的“工作人员”,连游客也寥寥无几。地方很大,没几辆车,不收门票和停车费。可能大家的平均工资很高,收上来的门票和停车费都不够付一个人工资的。
但没有停车费,就也没有大山深处的矿泉水。若是身上没带点吃喝,就只能眼馋湖畔傍的鸟啄食石子间的面包屑。
新西兰景区的建设,大抵是在 Google Map 上标记一个点,写上“Lookout”,钉上几个木桩和告示牌便结束了。
这种对商业化的松弛态度,主要得益于新西兰地好人少 GDP 高。英国的殖民统治给新西兰带来了农牧业机械化,淘金热又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地处南半球远离了战火的纷争,农业机械化和工业化一步一步稳扎稳打,20 世纪变成为了发达国家。
有科技,能挣钱;兜里有钱,不焦虑,也不卷。
“一事两面”的生产力和消费市场
一方面是羡慕高人均 GDP 带来的生活体验,但另一方面,所有需要人力参与的东西都会变贵。
这就是一事两面。我随便干点啥就能挣很多钱,别人从我这里挣钱也是容易的。我希望五点开始下班享受人生,那六点以后我也就不好找餐厅吃饭。
新西兰人少、人力成本高的特点会让很多事情的运作逻辑不一样,也会让很多商业模式不成立。
我在新西兰学会了加油枪怎么用,因为加油站都是自助的,没有人跑过来打开油箱盖敲敲窗户问“加多少号的?”。自己拿油枪加油,加完再放回去。高级点的在油枪旁的显示屏刷卡结算,普通点的进小超市里算账。
更夸张的是,我在路上看到一个极简加油站:一片空地上,一个油罐车和一个加油机(就是挂着加油枪的那个东西)。
简直是加油站选址的 MVP,如果这个路口没人加油,咱就再开到 30 公里外试试。
中国充沛的劳动力和基建能力构建起了良好的服务体验,这些勤劳的人们也构成了中国巨大的市场。
人力的比较优势不仅在蓝领的行业,其实也发生在白领行业。
林毅夫在《解读中国经济》中提到过一种思考角度,他认为中国应该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让企业成长起来,再逐步发展科技。他认为中国的互联网行业的崛起,实现“弯道超车”主要是基于互联网行业人力资本需求高、研发周期短的特点。中国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工程师的供给,短的研发周期能快速看到效果,快速跑起来。
勤劳的工程师们通过产品构建起网络效应,减少交易成本,创造出价值;他们收入提升,成为中国新的中产阶级,又极大地推动了消费市场发展。经济的轮子就这样转起来了。
找对市场,顺“市”而为
我们会看到很多切片,一方面我们觉得“字节跳动、拼多多实在太猛了!”“中国有 14 亿人的消费市场”等等,另一方面我们觉得“中国企业服务太难了,付费能力太弱,做效率工具得出海”。
这些都是一个市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切入会看到不同的东西。
我们总在潜意识觉得自己产品的目标用户是 14 亿中国人,再不济也得是十亿的网民。但扪心自问,中国究竟有多少白领是在意“打破信息茧房”、“沉淀认知”、“总结优化方法论”和“效率提升”的。很多时候不是市场不行,而是产品构建的设想和市场不适配。
再想想,中国又有多少人是需要“应付各种材料”呢。都是服务于白领的产品,这两个受众人群可能差了两到三个量级。
上个世纪中国处于市场空白,供给严重不足的情况,产能都能被消化掉;最近十几年则是产能过剩,消费拉动不够,所以能拉动消费能创造更高的价值。在这个时候做产能提升的创新,能收获的价值就会变得有限。企业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都挣不到什么钱,做企业的服务自然很难挣钱。企业先进的生产线因为没订单而闲着的时候,更不会投资源给产能提升了。
一个伟大的公司,是能改变市场的。
但如果没有想清楚市场的现状,如何一步一步地改变市场,就别妄想改变市场了。找对市场,顺“市”而为才是一条更好的路。
两篇文章
《年报季中的真实中国 2024》
时隔半个月,这篇文章还在,挺好。
这篇文章整理了很多企业的年报中的内容,通过一个一个企业来勾勒中国的情况。难免有偏见,但很值得看。
《大模型的扑克牌:独家内幕故事》
张小珺梳理了最近一年大模型行业的投资故事,把零散的信息穿成故事,笔力很深。
一个问题
如果未来依然产能过剩,势不可挡的 AI 会带来什么?
我最近花了一些时间在看中国经济的情况。我在未来的可能中,看到了一个悲观的可能。如果未来依然处于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势不可挡的 AI 会给这个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会是更进一步地提升产能吗?
Sam 在万物摩尔定律的文章里提供过一种解法,但通往那种解法的路径看着并不清晰。